美的领悟——读《美,看不见的竞争力》有感
胡慧河
单位:广东财经大学期刊中心
朋友送我一本蒋勋的《美,看不见的竞争力》,甚是喜欢。因为之前听过《蒋勋细说红楼梦》,被他的声音所吸引。他的讲述不是铿锵有力、波澜起伏,但却亲切祥和,娓娓道来吸引你一直听下去。这本《美,看不见的竞争力》所包含的美学观点深刻而独到,也让我反复拜读,收获不少。
美并不是多,美是你懂得选择。蒋勋觉得江南很美,尽管都是白墙黑瓦,但也正因为从明清以来它的建筑材料就是白墙黑瓦,才保有统一性而具有一种协调美。东西多了,对美倒是一种考验,到底要让多少不同材质和不同色彩放在一起才算美呢?就像画画要留白一样,太满太过反而不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过犹不及”“适可而止”的哲学思想都强调要适度,不可过分追求圆满,这种选择的智慧也是一种美学。现在这个社会里要追求的东西很多,这恰恰是对人的审美观、价值观的大考验。当你的选择让你感觉在最舒畅的状况里时是美的,相反,若让你感觉永远不能得到满足时,反而造成对美最大的伤害。
美是一切事物的起点,包括道德。如一个人要敬礼,要让座,这些都是形式,只有心里产生了美的感动,才会让这些行为很自然的存在。蒋勋认为美应该是一个社会里最基础的部分,有了这个部分,道德才有落实的可能。为什么人看到花时感觉到美?为什么一个母亲在看一个年幼的孩子时会快乐,孩子在看老年母亲时也会快乐?花开让我们感动于它怒放的生命,花落也因它“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精神而让人感动。人亦如此,既看到了生命的希望,亦看到了生命的付出,这两部分都让我们由衷地产生一种美。所以说美是一种感受,需要我们用心去领悟;并且美也需要积累,在人感到精神欠缺的时刻,美的库存就会发出很大的力量。这或许也是我们为什么强调美育的原因吧。
美是看不见的竞争力。这句话初看起来好像有点不合逻辑,不好理解。因为美是看得见的,比如我们能欣赏一朵花、一幅画的美;美也是可以感受到的,比如我们能感受到音乐的美、无私奉献的美。美怎么就成了看不见的竞争力呢?蒋勋认为美不仅仅是一种视觉或感官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内在的、能够激发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力量。他以达芬奇画水波与其对声波、光波研究联系在一起为例加以说明,指出美是跟创造有关的;绘画并不仅仅是画画,其过程也可能是解开神秘理论的过程;美是连接科学与艺术的桥梁,也可能是一种信仰。当居里夫人在检测到镭元素快要出现时那一瞬间的美,是一种内在的创造力,是一种永不言弃的坚韧。当美的理念和价值成为一个群体或社会的共同信仰时,它将凝聚成一股无形且无法估计的能量,成为真正的竞争力。而对于个体呢,美可以使人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从而提升个体的内在力量和竞争力。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在美的世界里,每一个生命完成自己的方式都不一样。特别是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人们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创新,对美的理解和表达也更加自由和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美是一种看不见的竞争力,是一种微妙而深远的力量,它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们的情感、思想和行为。希望每个人都能感受美、储存美、传播美,让自己的生活、让整个社会变得更美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