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兰:为港珠澳大桥沉管预制施工质量管控保驾护航

2015-10-21 来源:本网原创稿
分享:

――中交四航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材料研究所张宝兰同志先进事迹

张宝兰同志今年48岁,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担任中交四航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材料研究所副所长,并兼任中交股份联合体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预制厂试验室主任。

张宝兰同志在大学毕业后一直工作在一线科研生产岗位,主要从事港口、码头、道路桥梁等混凝土材料耐久性、抗氯盐污染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等工作,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多个国家级、省部级、中交集团、四航局科研项目,先后获得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特等将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共发表科技论文6篇,其中《华南海港钢筋混凝土暴露十年试验》论文获《水运工程》编委会1999年度优秀稿件奖。两次获中交四航研究院有限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女职工等称号, 2012年荣获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第二战役”第二节点劳动竞赛“先进个人”、2013年获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功臣”等荣誉称号。

(一)听从党的安排,服从组织决定

张宝兰同志在大学二年级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至今党龄已近30年,在工作中,始终将党的利益和组织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在2011年,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进入了实施阶段,沉管预制厂将设立试验室,该试验室需承担沉管预制的配合比设计,原材料检测、混凝土生产质量控制、沉管实体检测等等一系列工作,以确保沉管的质量,满足港珠澳大桥120年使用寿命的要求,港珠澳大桥能否成功,成败就在岛隧,因此岛隧项目领导对沉管试验室的要求非常高,四航局领导对此项目也高度重视,经研究院领导班子研究决定,调派张宝兰同志到建材所,向项目总经理部争取承担组建沉管试验室的光荣任务。张宝兰同志接到通知,毅然放下心中对家中八十高龄老母亲以及即将高考儿子的担忧,二话不说,表示服从组织需要。

(二)以工程项目为己任,急项目工程之所急

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的路上,张宝兰才被告知关于试验室一些零散的信息:研究院能否承接未定,试验室坐落的牛头岛,远离陆地,交通要受天气的制肘;试验室还在规划当中,图纸还没有出来;仪器设备、人员一切都还没有。但这一切的困难都并没有吓退这位资深科研工作者。张宝兰积极、主动多次与项目总经理部、总监理办、业主检测中心等各方沟通,以沉稳和耐心得到项目总经理部认可,确定由研究院承担承接沉管试验室的任务,使用广州港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独立资质完成沉管预制厂试验室的工作;此时沉管预制厂试验室的图纸还没有出来,而项目要求在9月30日(统称9-30节点)完成大型设备进场,11月完成试验室的设立。从争取得到任务,到完成试验室的建成,仅有4个月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里,要完成试验室图纸的设计、试验室组建方案、试验室的配备等一系列工作,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时间紧、任务重;岛上潮湿,住房条件差,年轻同志都呆不住,张宝兰同志不畏困难,带头住到孤岛上,和2个20来岁的年轻女孩子挤在一间不到6平方米的房子里,上下床位,公共卫生间,一住就是近半个多月,坐镇指挥,统筹安排,合理调配,哪里需要就到哪里;海上运输是牛头岛唯一通道,为了完成9-30节点的任务,保证仪器设备的安全,张宝兰同志带领几个年轻人,一起押送设备上海运货船,在货船上等待2小时,在海上漂泊4个小时靠岸,联系协调各方合作吊卸设备,确保设备放置安全。从早上7点上船,一直忙到晚上9点,又随货船返回,到营地码头时已是凌晨1点,又碰上调度问题船靠不了岸,结果在船仓的甲板上睡了一晚。整个筹建过程中的辛劳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但她依然坚持了下来,带领她的团队克服了孤岛施工、一无所有的困难,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进行建设,使试验室达到整体形象良好、设备一流、人员一流、管理一流,被林鸣总经理誉为“桂山岛上的一颗明珠”,时刻为港珠澳大桥沉管预制施工质量管控保驾护航。

(三)潜心科研创新,打造经济效益

张宝兰同志一直工作在科研、生产第一线,其所做的科研项目为本次的沉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打下基础,也是多年科研成果应用到工程项目当中的完美结合。张宝兰依据过往的研究经验和成果,通过对构件结构、施工工艺的深入了解,优选原材料并对不同材料组分性能不同提出了意见,指导团队进行了试验研究,要求进行大量的室内试拌,并按总部要求,进行6次现场小尺寸模型试验,再到2次足尺模型试验,通过18个人工岛沉箱混凝土浇筑验证,最终配制出满足沉管施工工艺性能要求,并具有低水化热、低收缩的沉管施工混凝土配合比,极大提高了混凝土的抗裂性能,从而使沉管节段混凝土不出现裂缝具有可能性;该沉管混凝土配合比是港珠澳大桥所有相同强度等级的主体结构中胶凝材料用量最少、水泥用量最低的配合比,显著提高了混凝土材料自身抗裂性能及经济、环保性能,仅此一项,即可为项目节省工程材料成本约1000万元人民币,由此节省的裂缝修补成本以及沉管节段预制未出现裂缝所创造的奇迹而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影响难以简单地估算,先进严密的控裂技术还成功申报了三项国家发明专利。

(四)坚持言传身教,培养优秀团队

由于地处孤岛,交通受天气掣肘,生活环境枯燥单一,试验室团队人员又非常年轻,许多是刚走出校门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平均年龄不到25岁,张宝兰同志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科研技术工作者,言传身教,在思想上宣传港珠澳大桥项目建设是受世人瞩目的,让员工从心底树立自豪感和荣誉感;在工作中以身作责,将工作的经验和技术毫无保留的教给大家,并指导大家如何去学习和自我提升工作技能,让大家在工作中感到学有所用,用有所长;在生活上关心和爱护员工,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稳定职工的情绪,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年轻的员工曾满怀感激的对她说:跟着你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在沉管首次浇筑时,张宝兰全程跟踪,带领团队,24小时监控着混凝土质量,在施工浇筑前场观察混凝土质量,指导搅拌站同事进行调整,指导工人浇筑振捣,观察混凝土的性能状况,以确保混凝土性能满足施工工艺要求。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朱永灵在项目设计负责人刘晓东陪同下,检视首次完成的沉管预制拆模后的情况后,握住张宝兰同志的手说:谢谢你,谢谢你们!辛勤的工作和努力付出的汗水,得到了业主、监理、项目总经理部和项目部的高度肯定。

张宝兰同志作为一名战斗在第一线的女同志,在岛上度过了一年中除春节外的所有节假日,牺牲了许多照顾家人的时间,对家人满怀愧疚之情的她只要想到自己能为这项世纪工程贡献绵薄之力,造福三地人民,就感到非常自豪。张宝兰以自己的人格和情操,充分体现着一名先进科研工作者的优秀品质,以自己的勤奋和卓越,展现着当代巾帼的动人风采,以自己的奉献和执着,为港珠澳大桥沉管预制施工质量管控保驾护航。

(编辑:刘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