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邓艳红:深耕于结直肠癌药物新靶点研发

2023-03-28 来源:本网
分享:

  

  邓艳红,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院长助理、医政处处长、肿瘤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消化道肿瘤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作为专注于消化道肿瘤药物治疗的医生,邓艳红一直潜心研究、勇于创新,为全球结直肠癌的治疗贡献中国智慧。她的研究成果在J Clin Oncol、JAMA、Lancet Oncology、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等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发布;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广州市民生攻关项目等;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国家软著权1项;开展及参与的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奖2项,广东省科技奖2项;分别于2017年、2019年获得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及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担任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卫健委)专家组成员、中国结直肠肿瘤免疫治疗协助组组长、中国抗癌协会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女医师协会消化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重要学术任职。

  潜心研究,贡献中国新模式、新策略和新方案

  根据中国的国情特点,以及中国人群的特征,她通过开展前瞻性的临床研究,在全球率先证明了术前化疗作为结直肠癌治疗新模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三次分别于2015、2018、2022年获得全球肿瘤学顶级会议的口头报告展示并在其官方期刊J Clin Oncol发表。其中,FOWARC 研究入选了2015的年度最佳研究。PICC研究作为全球首个将抗PD-1单药免疫治疗应用于术前新辅助治疗阶段研究证明了高达65%的dMMR/MSI-H的分子亚型的患者治疗后达到病理肿瘤完全消失(pCR),从而提出术前免疫疗法的新策略。此外,作为专家组组长牵头制定了《结直肠癌改良三药 mFOLFOXIRI 方案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为中国患者提供了新方案。积极为世界的结直肠癌诊疗水平的提高贡献中国力量。

  创新助力,推动新药研发发展

  她组织建立了结直肠癌数据库,包括1 万多例患者的数据和组织样本库。作为国家新药临床(GCP)核查专家,按照国家标准,将科室建设成为国家级GCP 新药临床实验基地,建立了广东省第二家专注于肿瘤I 期药物临床研究的科室。目前开展及参与了70 余项国际、国内多中心的I/II/III 期的结直肠癌、胃癌、食管癌、间质瘤等消化肿瘤临床研究,涵盖消化道肿瘤的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多个药物已经成功上市,推动了国家药物治疗临床研究及新药创新的发展。此外,深耕于结直肠癌药物新靶点的研发,已经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国家软著权1项,在审发明专利4项。

  

   无私忘我,勇于社会担责

  面对2021年5月及2022年10月广州疫情的突发变化,她迅速担当起全院疫情防控“总协调”的重任,夜以继日的工作,负责外派院内54个科室派出核酸采样任务100余批次,15000余人次,采样量1000万余人次。派出隔离医学观察医疗队20批次、200人次,参与累计为7000余名风险人员提供集中隔离期间医学观察工作;协调派出新冠疫苗接种及医疗保障医疗队,30余批次、完成超30万剂次新冠疫苗接种。并在2022年11月,医院接到方舱支援任务后,作为二娃的母亲,主动请缨担任第一批支援方舱医疗队领队,作为医疗托管团队进驻番禺化龙方舱医院(5000床),作为总领队带领珠海医疗队、河源医疗队、何贤纪念医院治疗队组成了联合医疗队,制定出入舱全覆盖管理流程、明确岗位职责,有效保障了大规模收治和大规模的出舱的流程顺畅和医疗安全。经过25天的持续奋斗,克服了重重困难顺利运行,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累计收治患者6811人,累计出舱6762人,累计转诊49人,为广州方舱的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医德仁心,帮扶基层

  在日常临床诊疗工作中,积极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用正能量思维引导患者,让他们在疾病面前鼓起勇气和信心,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能够继续学习和工作,回归正常的社会角色。用实际行动践行医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初心和使命。并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组织科普宣传活动,向公众普及肿瘤防治知识。深入社区为居民开展肿瘤筛查和预防科普,提升群众对肿瘤早筛早诊的科学认识。在点滴行动中传播健康理念,为生命保驾护航。同时,通过广东省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积极同基层医院交流,分享疑难病例、讲授专题,MDT讨论等,分享医疗和管理经验,构建资源共享、利益共享的专科联盟,促进各级医院的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