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丽华,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是国家虾蟹体系试验站站长、广东省海水鱼体系首席、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花鲈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首席。她主要从事海水鱼、虾基因资源评价、重要经济性状遗传解析、健康养殖及良种选育等研究。
投身科研,克服困难坚守一线
因为爱吃鱼、离家近,邱丽华高考时报读了大连水产学院,毕业后如愿分配到了南海水产研究所,跟着老所长到红海湾汕尾做九五攻关课题,一做就是6年。
“很多人对水产行业很陌生,认为就是在水边工作。”邱丽华说,其实水产行业是很苦的。为了保证水质好,工作必须在偏远荒凉之地,再者体力要求高、在生理上更易受到如风湿、关节疼痛等的健康威胁。1998年暴雨,邱丽华参与鱼塘抢救,目睹养殖户为瘫痪儿子医药费整日愁眉不展,这让她明白水产科研不只是实验室的数据,更是渔民眼中的光。用技术指导养殖户改造低效鱼塘,使他们收入翻倍、盖起新房,老渔民一句“邱博士,你让我们的渔网装满了希望。”那一张张笑脸,让她看到付出的成就感,更认清了工作的意义。尽管一线科研有种种不便,邱丽华就这样投身水产、坚守水产29年不改行。
瞄准水产行业痛点,持续攻关
是坚持和坚韧,让邱丽华带领团队始终秉持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瞄准产业痛点,攻克一个一个难关,取得创新突破。
在斑节对虾养殖领域,曾经有一个难题一直困扰着养殖户。那就是当时斑节对虾普遍采用剪除雌虾眼柄的方法进行催熟,亲虾无法重复利用,成本极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历经3000多个日夜的测试、500多次实验,邱丽华和团队在显微镜下捕捉到细胞周期蛋白B的调控信号。研发RNA干扰生物制剂,建立了一套无伤害促雌虾成熟技术,成功替代传统的眼柄剪除术。这一技术不仅让亲虾重复利用率达到90%,更让每条虾的繁育成本降低15%,有效填补了国内研究的空白。近三年,新增利润4.88亿元,节约成本约1.8亿元。
随着海洋强国及海洋强省建设,邱丽华又把视线转向了花鲈养殖。花鲈是我国重要海水经济鱼类,养殖产量稳居海水鱼养殖前三,广东是花鲈主产区,养殖占比达67.6%。它是现代化海洋牧场优质备养品种。花鲈养殖存在苗种长期依赖外省、技术单一落后的问题,严重制约着产业的发展。为了破局,她经过10年研究,突破了花鲈全基因组选育技术,创制出具有优良性状的花鲈速生新品系“南饶1号”,生长速度提高18.2%,成活率提高21.6%。三年来,累计新增产值12.87亿元。
为了保证鱼苗质量,邱丽华带领团队建立花鲈苗种病毒快速检测技术体系,通过示范、培训,让渔民真正了解鱼苗入塘前病毒检测的重要性,筛选的不含特定病原优质苗种,养殖成功率提高了50%,实现了增产增收。
为了改变目前养殖的困境,首次建立花鲈“陆海接力”标准化养殖模式,养殖成活率达到90%,实现了花鲈养殖从传统“陆基池塘”向工业化“深远海网箱”的产业化升级。为改变广东省花鲈养殖种苗完全依赖外省的窘境,邱丽华创建广东首家花鲈省级良种场,良种场的筹建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以科技为支撑,目前珠海再未出现以前鱼塘空置半数的局面。
家庭和团队,陪伴不断前行
投身渔业科研领域29年,邱丽华始终坚信,科技,就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而在这漫长的科研征程中,党建如风帆引领、家庭似港湾支持、团队像航船托载,陪伴她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邱丽华的团队被广东省总工会命名为“邱丽华水产育种”女职工创新工作室,平均年龄36岁,有2名正高、5名副高,还有6名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学历人才。团队里以老带新、传帮带,积极探索,发挥了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让更多女职工投身到水产一线,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发光发热。
作为女性科技工作者,最常被问:“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邱丽华的答案是:不要“平衡”,要“共生”!她认为家庭和睦与事业成功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2008年,组织安排邱丽华去北京筹建基因组中心工作一年、2014年作为农业农村部选派唯一女博士支援西部,丈夫的一句话“去吧,家里有我”、婆婆的“娃交给我,你去闯”,使邱丽华在组织上安排借调和挂职的任务时能欣然接受、出色完成。她的家庭也入选入选“喜迎二十大 传承好家风”——广东省家庭家教家风展。
回首过去,邱丽华先后参与了杂色鲍繁育、斑节对虾养殖与育种、花鲈的养殖与遗传育种等150多个项目,用奋斗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劳模寄语
每一次努力都是成长的积淀,每一次坚持都是未来的铺垫。巾帼不让须眉,只要心怀梦想、脚踏实地,我相信每一位女性劳动者都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展现非凡力量,在各自领域描绘出奋斗画卷。